原标题:定安县民间琼剧同乐会六年下乡义演,为基层群众送文化大餐
田野乡间戏韵长
开辆农用小货车,载着道具行头,拉块幕布就开演……这是定安县民间琼剧同乐会演员们下乡演出时的常态。
定安县民间琼剧同乐会成员在演出。
定安县民间琼剧同乐会是由戏迷们自发创办的非专业民间剧团。近几年来,这个“以戏会友”的戏迷团体发展为定城镇一支常态化开展乡村义务演出的重要力量。
目前,定安10个乡镇都有这样的琼剧同乐会队伍。相较于专业剧团,这些剧团只能算是“草台班子”,但却最贴近乡村,较好满足了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
定安县民间琼剧同乐会成员在唱琼剧。
定安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被誉为琼剧之乡,如何发动民间力量,打好琼剧这张王牌,大有文章可做。近年来,定安县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以下简称定安旅文局)以扶持培育琼剧同乐会为抓手,将其打造为琼剧文化志愿服务团队,在该县108个行政村开展送戏下乡惠民演出活动,推进文化惠民和琼剧保护传承。
一次尝试 以戏会友续琼音
“装车!出发咯!”日前,下午5点多,天气还有些燥热,在位于定城镇沿江路的定安县民间琼剧同乐会基地里,随着同乐会会长莫明裕的一声吆喝,其余13位成员各就各位,从简陋的设备房里搬出桌椅、音响、演出服等,装入挂着“琼戏下乡慰问专用车”标牌的农用车,整装待发。
定安县民间琼剧同乐会会长莫明裕(前排左一)在演出现场调试音响。
今年是定安县民间琼剧同乐会下乡演出的第六年。从2016年开始,在定安旅文局的支持下,同乐会每年向定城镇各行政村至少义务送戏一场。
“队伍成立的初衷只是以戏会友。在旅文局的支持下,我们的队伍规模逐步壮大,还肩负了更为‘神圣’的使命,那就是唱好琼剧,让更多老百姓爱听琼剧。”莫明裕介绍,定安被誉为琼剧之乡,民间戏剧氛围浓厚,家家户户听戏、懂戏,许多民间爱好者能随口哼上几句。不仅如此,还有来自全省各市县的琼剧爱好者利用空闲时间前往定安找戏友切磋技艺。
定安县民间琼剧同乐会会长莫明裕在家中创作琼剧剧本。
莫明裕说,在定城镇,各地民间琼剧爱好者们以前常在沿江路、中南街、文体路等几处固定的小舞台相聚,交流技艺。2011年前后,刚退休的他注意到,这些爱好者虽然数量众多,却多是零散活动,缺乏组织引导。“我和另一名琼剧爱好者孙春福,决定筹备成立一个民间琼剧团体,为各地琼剧爱好者提供一个以戏会友、交流进步的平台。”
莫明裕和孙春福的想法得到了定安县文体局(现定安旅文局)的支持。2012年,定安县民间琼剧同乐会挂牌成立,每周固定开展两场交流演出活动,让许多民间琼剧爱好者找到了“艺术的家”。
“在同乐会,我们两口子的‘戏瘾’得到了释放。”定安县民间琼剧同乐会成员陈文和他的妻子许秋玉家住海口市区,坚持每周六开40多分钟车赶到定城镇交流演出。“这里琼剧氛围浓厚,观众热情高涨,我们唱得很开心!”
“定安县民间琼剧同乐会成立后,我们看到了戏迷们的热情和执着,也在思考如何用好这股力量,更好地推动琼剧保护传承和文化惠民。”定安县文化发展中心琼剧文化志愿者服务项目管理人员苏英梅说。
近年来,受多重因素影响,琼剧的生存发展越发艰难。与此同时,琼剧演出资源也存在分布不均的情况,一方面不少民间剧团无舞台可演,另一方面偏远乡村的群众请不起戏班,无戏可看。
“定安从2016年开始,逐步在全县各乡镇扶持设立琼剧同乐会,将其打造为琼剧文化志愿服务团队。”苏英梅表示,定安旅文局将琼剧同乐会纳入公共文化配送体系,引导支持其开展惠民演出活动,让其成长于民间、服务于民间,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重要补充力量。
(编辑:李沛(见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