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观看视频)
6月25日是第三十三个“全国土地日”。今年土地日的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粮食安全,国之大者,粮食生产,根在耕地。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今年3月,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又强调,过去是南粮北调,现在是北粮南调。但是南方自己的责任田,自己还是要保。让我们走进江苏和安徽,来看看这两个地方的耕地保护。
在江苏太仓市璜泾镇王秀村,记者看到,有一些旧厂房正在被拆除。这是一个占地60多亩的工业园,共有30多家小企业,租用的是村集体的土地。按照太仓市国土空间全域专项整治的安排,今年这些厂房都会被陆续拆除,这块地将复垦为耕地。
侯振亚是当地一家小化纤厂的负责人。十几年前,侯振亚在璜泾镇永乐村建起了一个工厂,占地六亩多。
苏州振跃化纤有限公司负责人 侯振亚:那时候提倡农民致富,搞家庭式作坊,从小企业小机器一步一步更新。
和这里一样,太仓市许多村子都有不少小工厂,它们大多是从早年间的家庭小作坊发展而来,生产方式落后,同时厂房老旧、安全隐患大,且分布零散、杂乱无序占用土地,对土地使用造成了很大浪费。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耕地保护日益重视,从中央到各地都推出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要求严守耕地红线,严控城镇建设用地增量、以合理方式盘活存量,提升土地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
太仓市也于2020年启动了国土空间全域专项整治工作,依据规划,着重对村庄内低效、高污染企业和零散闲置建设用地进行整治,将符合条件的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
侯振亚的化纤厂也被列入当地的拆旧复垦企业名单,按照规划今年厂房将被拆除。当地拆旧复垦规划中的地块,要经过严格的论证和审批。当地相关部门组织了大量专业人员,对地块和相关企业进行调研,确认拆除的必要性、土地复垦后的实际效果和可行性。
不过,拆旧复垦工作还是遇到不少困难。侯振亚所在的璜泾镇有1000多家化纤、小五金、家具加工等小工厂,许多人已经习惯了这种家庭经营模式,不愿意搬离。为保障拆旧复垦工作平稳顺利进行,当地严格按照自愿拆除、自愿签约的原则,同时出台了严格的工作流程和安置补偿方案,以保障村民和企业主的利益。
村民毛振岐的家具厂被列入了2021年第一批拆旧复垦企业名单。依据当地政策,由第三方评估机构对他的企业资产,包括建筑物、设备等进行评估,做出合理补偿。另外对企业停产等经营性损失和人员安置等,也会有相应补偿。
毛振岐的补偿签约很顺利,本以为拆除可以顺利进行,没想到又起波折。原来,几年前,毛振岐把一部分闲置的厂房租了出去,现在几个租户也想拿到一部分补偿款。但租户原本就拖欠着房租,因此双方争执不下,拆除工作也搁置下来。当地工作人员多次上门了解情况,进行调解。
在工作人员调解下,他们协商分配了补偿款,拆旧复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为了让企业平稳过渡、走上良性发展,政府还牵头帮毛振岐找到了新的厂房,现在他的生意已经走上正轨。
这些老旧厂房拆除后腾退出的土地会进行平整、松土等一系列修复,恢复为耕地,然后由专业部门进行验收。毛振岐原来厂房所在的地块恢复为耕地后,由村里的农业合作社经营,种上了小麦和蔬菜。现在,随着大面积的复耕完成,这里的环境也有了很大改善。
对于被拆除的企业,当地政府也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帮助一部分有实力的企业转移到现代化工业园区,建设高标准的生产线,实现了企业的转型升级。
从2020年以来,太仓市通过村庄建设用地的拆旧复垦,实现项目新增耕地近万亩,有效保护和扩大了耕地。
江苏太仓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 缪永华:这些复垦的地块,我们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与周边农田集中连片,实现从小田变大田的格局,从本质上最终实现全市耕地净增加。
和太仓市一样,近几年,我国许多地方都在根据实际情况,梳理、盘活土地存量,保护和扩大耕地。自2018年以来,全国消化闲置土地共2200多万亩。2022年度全国国土变更调查显示,全国耕地面积较2021年底净增加约130万亩,为我国的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要保护和扩大耕地,一方面需要盘活土地存量、扩大耕地面积,另一方面,对现有的耕地则要进行提质改造,用更现代化的方式实现高效耕作。对此,全国不少地方也在不断探索。
这些天,安徽蚌埠市马城镇的种粮大户王家金刚收完小麦,正忙着种下一季的水稻。王家金在当地一共流转了700多亩地,种一季水稻、一季小麦,一年收入能有40多万元。但就在几年前,这片地别说流转了,很多村民自己都不愿意种,不少地都撂荒了。村民李乃耀对此很有感触。
安徽蚌埠市马城镇朱村村民 李乃耀:我家的地原来都是抛荒的,流转也流转不掉,自己种也不划算,种粮大户也不愿意要。
蚌埠市地处安徽东北部,淮河穿城而过,水资源丰富,很适合农业耕作。然而,由于地势高低不平、施工难度大,当地的农田水利设施一直不够完善,灌溉跟不上,全市500多万亩耕地,一大半只能种经济效益较低的旱田作物。紧挨淮河,却没水可用。李乃耀家的8亩多地,之前只能种小麦、黄豆这些不需要大量灌溉的旱田作物,产量低,还卖不上价钱,一年忙到头,收入经常还不够本钱。
近几年,随着国家大力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蚌埠市也开始实施耕地提质改造项目,进行土地整治、土壤改良、建设和完善水利设施,将原先的低洼旱地、低产旱田,改造成“旱能灌,涝能排”的高产水田。
如今,经过提质改造,马城镇朱村的3000多亩耕地,都变成了一块块整齐、规模化的方格田,新建的灌溉水渠,配合各节点上的泵站,既能将周边水系引入农田灌溉,又能及时将多余的来水排尽,使农作物能够旱涝保收。收成有了保障,带来最直接的变化就是土地的租金涨了。过去很多撂荒的耕地,一下都成了香饽饽。
现在,村民把土地流转出去,不仅能得到一笔可观的流转费,还可以到农场就业,或者外出打工,再有一份收入,当地村民的收入有了大幅提高。同时,由于改造后的耕地更适合大规模机械作业,也吸引了有着现代化设备和经营理念的企业来承包,这又进一步增加了粮食产量、提升了粮食品质。
从2020年至今,蚌埠市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实现新增灌溉面积2.5万亩,新增水稻种植面积3.8万亩。在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也成效显著。到2022年底,全国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0亿亩,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
江苏、安徽的耕地保护,是全国耕地保护工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国坚持落实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使耕地持续快速减少的态势得到初步遏制,耕地总量连续两年止减回增。
自然资源部耕地保护监督司综合处处长 陈秀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严防死守耕地红线是根本。下一步,一是稳住总量,通过编制省市县各级国土空间规划,逐级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明晰保护责任;二是优化布局,通过经济奖惩措施,督促南方省份有计划、有节奏、分类别、分区域恢复一部分过去流失的优质耕地;三是压实责任,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将共同签订耕地保护责任书,严格考核。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耕地保护任务艰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结果显示,2019年末全国耕地面积为19.18亿亩,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36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与此同时,耕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超过一半的耕地依然靠天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绝不能有闪失;红线包括数量,也包括质量。耕地保护,我们既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稳数量、控用途,同时也要提质量,让每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的根基。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pg电子官网的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