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罗津
1605年7月13日晚,一场惊天大地震在琼北地区爆发,陆地不断下沉、河流消失,72个村庄沉入海底,河湾成为海湾,“桑田”变成了“沧海”,最终形成了今天的东寨港。
412年过去了,东寨港内长满了郁郁葱葱的红树林,是迄今为止我国红树林中连片面积最大、树种最多、林分保育最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自然保护区。如此“年轻”的东寨港缘何能有如此丰富的生物多样性?3月22日,记者走访东寨港及周边社区居民,为大家揭开其背后的故事。
保护文化可追溯至清道光
“乡规民约”“保护公约”盛行
红树林的保护不止我们关注,100多年前,先人们也不遗余力地对其进行保护。在三江镇就发现有清政府禁令保护红树林石碑,立于1845年(清宣宗道光二十五年),红树林的保护早就引起了官府和村民的一致重视。
清代光绪年间,官府就曾在红树林里立有“禁砍滩涂木”碑,记录着居住在保护区范围内的柯、黄、韩、吴、蒙几家人,守护红树林的情况。
从碑文的开篇文字看,立碑的背景是“地陷”后“粮米无归”,要大家一起来种“茄椗(红树林)”,“以扶村长久”。碑文还明确“奉官禁谕,戒顽夫于刀斧捐伤”,目的就在于防止一些不遵守规定的人砍伐、破坏红树林。为更有效保护红树林,碑文首先明确了“四至”,也就是需要保护的红树林范围,然后将红树林分为六“椿(计量单位)”,其中黄家负责四“椿”,柯家负责一“椿”,而韩家、吴家、蒙家一起负责一“椿”。
“这些‘官奉禁碑’大都立于清代,既属官方制定的文件,又有乡民自我约束的诉求,不但具有强制性法律效力,且有利于提高民众守法的自觉性。”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辜绳福介绍:“村民一代代接力守护红树林,这种保护文化在日积月累中逐渐深入人心。”
良好生态环境得以保护提升
引来各类鸟鱼虾蟹
“只有生态环境更好了,才能吸引更多的生物来这里安家。”谈到如何增加东寨港的生物多样性,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和规划发展科科长钟才荣如是说。
自1980年海南东寨港自然保护区正式建立后,我市就一直把东寨港生态保护放在重中之重。早在2012年,我市就启动了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调查和摸清畜禽养殖、水产养殖、餐饮店等2812处各类污染源底数,随后投入1.5亿元关停了罗牛山等6家养猪场,异地搬迁技改3家养猪场,拆除8家餐饮店,取缔并清理整顿20家非法采石场……
此外,在2013年12月,市政府投入5500万元,对保护区内2439亩的养殖塘实施退塘还林工程,该工程是迄今为止我国红树林保护中规模最大的退塘还林工程。经过180天的艰苦奋战,退塘还林工作最终如期在市政府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了协议签订、面积测量、养殖塘类别界定、补偿款发放等工作,共签订退塘协议书317份,发放退塘补偿款4546.325万元,完成填塘面积2355亩。并因地制宜,在填塘地上组织周边农民造林1855亩。辜绳福说:“如今,已经将保护区内所有的养殖塘进行了清除。”
并通过市人大立法,率先在全国以法律形式保护红树林。2014年3月30日,市人大常委会全票通过并正式颁布《关于加强东寨港红树林湿地保护管理的决定》,将红树林湿地总体保护和控制范围由5万多亩增加至12万多亩 ,包括2.45万亩的核心区、2.57万亩的缓冲区、0.8万亩的实验区、1.86万亩的保护水域、4.08万亩的景观控制区以及0.95万亩的湿地公园等六大区域。以法律的形式为红树林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从制度保障上加强对东寨港红树林湿地的保护和管理。
不仅环境改善了,东寨港还一直引进培育红树新品种,不断丰富生物多样性。“1985年开始,我们从文昌引进了海桑、瓶花木、木果楝、无瓣海桑等品种,从三亚引进正红树。”在东寨港从事30年保护工作的陈建海告诉记者:“1998年,我们从澳大利亚引来木榄、柱果木、角果木等,从墨西哥引进了阿吉木、美国大红树、拉观木等品种。”
如今的东寨港,有着红树植物19科36种,占全国红树植物品种的97%,鸟类212种、软体动物115种、鱼类119种、蟹类70多种、虾类40多种。辜绳福介绍:“1月份的时候,我们观察统计鸟类数量只有208种,这个月我们再统计的时候,已经有212种了。相信随着东寨港环境越来越美,越来越多的生物都将来这里安家。”
(海口网3月23日讯)
相关链接: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pg电子官网的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