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田鹏颖(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这一重要论断,既是我们科学把握“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迫切需要,更对我们进一步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厚植本国、本民族文化沃土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停步,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更深层次地注入”前提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的契合不仅在于“高度”,而且在于“深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既融通了少数民族文化,又吸收了外来文化。马克思在创立马克思主义时,“凡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他都有批判地重新加以探讨,任何一点也没有忽略过去。凡是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他都放在工人运动中检验过,重新加以探讨,加以批判”,因而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历史及其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样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包容性、创造性理论品格。如此看来,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契合,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深度契合,是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的深度契合,是理论胸襟和文化格局的深度契合。正是这些根本的、深层次的高度契合,才为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创造了前提条件和根本可能。
“更深层次地注入”本质是用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理解马克思主义。从认识论视角看,人们的认识起源于经验,但并不生成于经验。人们的认识是以现存的知识、理论、文化等对认识对象的一种理解、体会和把握。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由于是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的物质承担者,因而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理解,就不能不打上中华民族的文化烙印。甚至可以这样说,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掌握程度往往取决于我们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的理解程度。黑格尔曾经说过,“只有当一个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掌握了一门科学,我们才能说这门科学属于这个民族了”。只有把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注入马克思主义,用中国人民最简明、最深刻、最管用的精神和智慧去谛听、去理解、去感悟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真谛。
“更深层次地注入”目的是继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使命,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对“魂脉”和“根脉”的最好坚守,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从而有效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理论高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再一次证明,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与文化伟力已经深深熔铸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历史进展中。
“更深层次地注入”使命是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马克思说过,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根本使命。当今世界,多重挑战和危机叠加,世界经济复苏艰难,发展鸿沟不断拉大,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冷战思维阴魂不散,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又一次来到历史的十字路口。两极分化还是共同富裕?物质至上还是物质精神协调发展?竭泽而渔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零和博弈还是合作共赢?照抄照搬别国模式还是立足自身国情自主发展?面对这一系列现代化之问,中国共产党通过“两个结合”的理论创新创造性地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坚守人民至上理念,突出现代化的人民性;秉持独立自主原则,探索现代化道路多样性;树立守正创新意识,保持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性;弘扬立己达人精神,增强现代化成果的普惠性;保持奋发有为的姿态,确保党对现代化领导的坚定性,从而证明了“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这一重大命题的真理性。未来,我们还需继续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要求,把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为民族复兴和世界和平贡献理论智慧和思想力量。
《光明日报》(2023年07月19日 02版)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pg电子官网的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