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重要指示为培育创造和繁荣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方向,为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新时代新文化融会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主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文化”内涵,既包括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包括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一内涵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中华民族最深层精神追求的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润新时代新文化发展的根基和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文明之所以独步于世界文明之林,历经五千多年悠久历史而延续不断,和其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文化有直接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培育创造发展新时代新文化,要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革命文化铸就新时代新文化发展的理想和信仰。革命为中国近代历史不断发展前进提供了强劲动力。自1840年鸦片战争始,无数仁人志士为挽救民族危亡前赴后继,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护国战争、五四运动、全民抗战、解放战争……革命文化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曲折斗争中孕育成长。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的面貌因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而焕然一新,革命文化从此注入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坚如磐石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新时代新文化发展的共识和愿景。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社会民主和谐为基础、立足于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文化为实现新时代新文化发展提供了凝聚共识和建立愿景的基础;这一文化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这一文化是为了人民、服务人民的文化,通过为人民群众提供健康向上、品质优良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精神文化需求,实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发展目标。
革命文化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源于革命文化,发扬光大革命文化。三种文化传承互动,共同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主张,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为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坚定新时代新文化发展方向,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当前,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过程中,坚定新时代新文化发展需要高度重视四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牢把握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意识形态之争实际上是中国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方向之争,事关党的生死存亡,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至关紧要。要正视话语困局,建构主流话语,增强话语权威,深化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要内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立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在文化、文艺发展中,要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自觉抵制低俗、粗制滥造的文化、文艺作品;激浊扬清,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严格把关政治导向、价值导向,杜绝腐朽文化、消极思想的腐蚀,为人民大众提供思想健康、昂扬向上的精神文化产品。
其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全体人民的精神追求,构建共同理想信念,弘扬当代中国精神。文化建设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统领,要运用各种现代化治理的文化建设举措来引领社会效益优先的文化事业和市场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定新时代新文化发展也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服务,在人民群众中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共同理想。
再次,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建党执政的指导思想,是党的灵魂和旗帜。自20世纪30年代后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提出以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相结合,不断推进其中国化时代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呈现出中国特点、中国气质和中国风格,必将带领我们创造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追求“天人合一”“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则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讲求“人的解放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基因,天然成为滋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肥沃土壤,进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动中华文明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
最后,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等现代传播手段,综合提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和精华,讲好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故事,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指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它关乎民族兴衰、国家起落、政党存亡、人民安危,并决定国家形象的优劣和评价。近年来,我国运用现代传播理念和媒介终端塑造国家形象的尝试引发广泛关注与热议。也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必须彰显鲜明特色,即用世界话语传播独特的历史背景与文化传统,向世界描述一个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的当代中国形象。同时,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推动了传播载体和手段的创新,也为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提供了传播新理念、新方法和新平台,从而更好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展示我国意识形态的文化力量,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感召力和认同感。
以新时代新文化的主体精神和文化自觉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实践和担当。
坚定新时代新文化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既要守正,又要创新。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思想和行动,保持敏锐清醒的中国立场,培养理性包容的世界眼光,不断开拓新实践、推出新成果,作出与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相称的文化新贡献。
坚定新时代新文化发展要坚持人民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文化作品从本质上说,来源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真正受欢迎的作品,当然要有对真实的回归、对生活的贴近、对深度的开掘。如2022年热播的电视剧《人世间》,记录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时代变迁,有高度又有温度,让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情。
坚定新时代新文化发展要勇于执着坚守。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要对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文化格局和中国文化处境有清醒的认识:对外,我们在东西文化话语权的争夺中仍然处于劣势,在世界文化版图中,不断遭遇挑战、误读,甚至妖魔化;对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也不断遭遇各种社会思潮的论争,面对再扬弃、再认同、再反思的各种问题。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我们要以理想信念夯实新时代新文化发展的思想基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凝聚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坚定新时代新文化发展要善于理性思考。国民文化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就在于是否具有独立思考的理性精神。我们应该通过理性思考找回中国文化传统的优秀基因,重建新时代新文化发展的定力,努力为世界指引方向,而不是言必称西方,对自己的文化宝藏视而不见。
坚定新时代新文化发展要勤于实践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根植于中国土壤上的文化体系,要深刻学习理解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判断,必须接受中国人民正在为之奋斗的民族复兴伟大实践的考验和洗礼,真正树立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新文化的精神定力。
坚定新时代新文化发展要敢于开拓创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我们应立足人类文化整体创新,勇于并善于着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文化生态失衡问题,共同创建新世纪绿色生态的自然和社会。要发扬勇立潮头的浩气、超越前人的勇气、与时俱进的朝气,充分发挥创新潜能,做探索中国道路和世界大同的文化创新和知识创造生力军。
坚定新时代新文化发展要乐于担当奉献。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和伟大事业中,我们将肩负弘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在这场前无古人的人类文化革新中,我们应该拿出与天地相呼应的才情、见识、勤勉和魄力,要勇于担当奉献,有所作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pg电子官网的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