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污水塘”变身秀美景观池 ——秀英区琴山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项目蹲点记
开栏的话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当前全市上下正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市委十四届四次全会精神,全力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核心区建设,加快推动海口高质量发展。为深入报道海口全力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核心区建设的生动实践,即日起,本报开设《蹲点观察》专栏,派出多路记者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蹲点调研采访,探访田间地头、基层社区、街边巷里、百姓家中、企业车间、项目现场,通过记者调查、蹲点调研、深度报道等形式,展现海口高质量发展新作为新气象。敬请关注。
在海口市秀英区琴山村,经过治理的“污水塘”变身景观池,睡莲在水中盛开。记者 孙士杰 摄
碧波荡漾、荷花满塘……近日,记者走进秀英区东山镇琴山村,发现这里新添了一处纳凉好去处,过去大家避之不及的“污水塘”,变身风景秀美的景观池。这一转变得益于海口持续推进的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今年全市将会有更多村庄迎来这样的美丽蝶变。
生态治水 让“污水塘”长治久清
“风景秀美、空气清新,现在大家晚上都喜欢到塘边纳凉。”近日,记者走进琴山村看到,村口的水塘内,粉的荷花、紫的睡莲,盛开得好不热闹,鱼儿在清澈的水中快活游动。村民洪仿吉告诉记者,“过去这里的池水很臭,蚊虫也多,路过时总会绕开。”
今年5月,琴山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项目工程开工,治理内容包括拆除水体周边畜禽养殖点、场地平整、控源截污、排水清淤和生态修复等。项目现场施工负责人林惜阳介绍,该水塘治理前塘水透明度不到5厘米,通过清淤疏浚,向下清理淤泥达60厘米,共清理淤泥600多立方米。
为净化塘内水质,除截断污染水源,为水塘提供清洁水源外,该项目通过构建水生动植物群落的方式,提升水体自净自修复能力。塘内种植有梭鱼草、翠芦莉、睡莲、狐尾藻等水生植物,吸收水体中的有机质和重金属,清除污染、净化水体;还放置了鲫鱼等水生动物去除多余营养物质,控制藻类生长,使水体清澈。
林惜阳告诉记者,为了让水体流动,他们在池塘低处设置提升泵井,水体经过提升后至跌水台阶处,形成跌水效果,促进水体流动的同时也提升了池塘观赏性。
记者了解到,通过构建水生动植物群落,进行生态修复,可提升水体自净能力,让水塘长治久清,如今琴山村的水塘水质已达到检测标准。
改善环境 提升村民幸福感满意度
2022年,海口成功申报为全国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城市,并发布了《海口市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方案(2021-2025)》,计划于2024年底前完成全市68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为探索符合海口实际、科学合理的治理模式,选取秀英区东山镇琴山村在内的4个试点项目先行开展治理。
因地制宜是治理的首要原则,在同为试点的东山镇卜正村,治理水塘的同时还帮助村里打通了一条断头路。“这是村里年代久远的一处鱼塘,多年来甚至一度成为周边村民的排污塘。”光明村委会卜正村村民小组组长许振全告诉记者,过去水塘周边没有路,村民都紧邻水塘而居,还将禽畜舍设在塘边,动物粪便直接排入水塘,附近村民苦不堪言。
听到要治理水塘,家住在塘边的村民郑良发主动将自家的鸭笼、猪舍搬离,还为施工队供水供电,“把污水塘治理好,我举双手点赞。”水体治理不仅让污水塘变身清水塘,还将塘边土地进行硬化,并修建了护栏,水塘两边的断头路连通了,村民出行也变得更加方便。
记者从市生态环境局了解到,截至今年7月初,全市已完成6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并计划于今年年底完成35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目标。下一步,海口将总结试点项目治理经验,积极探索符合海口本地实际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路径,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厕所改造、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等工作有效衔接,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并健全长效机制,鼓励公众参与,努力改善农村水环境质量,不断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pg电子官网的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