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乡村“颜值”提升 幸福生活“加码”
海口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振兴提供强有力支撑
屋舍外的一面面彩绘墙诗意盎然,绿荫下的骑行慢道干净整洁,江畔的水岸观景台风光迷人……1月9日下午,琼山区云龙镇长泰村委会大后坡村,正在漫步的村民肖成栋笑着告诉记者,近年来,村里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不仅提升了人居环境,也带来了发展新活力,“道路拓宽了,加装路灯,建了健身设施,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提升,周末还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
近年来,海口不断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实施自然村通硬化路、加装路灯、建活动场地、改造水井、建设美丽乡村等一系列举措,不断提升乡村“颜值”,描绘了乡村宜居新画卷。
美兰区演丰镇芳园国际艺术村,游客在荷塘栈道上“赏荷”。记者 陈长宇 摄
扮靓乡村“容颜”
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乡村宜居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海口不断完善乡村基础设施,积极提升乡村“颜值”。
“这是我们村去年10月建成的观景慢行道和观景台,位于风圯水库旁,在这里散步,别提多悠闲了。”1月8日下午,在琼山区甲子镇群星村委会召马村,村民赵世新望着眼前的风景高兴地介绍,作为水库移民村,过去召马村里的路都是泥巴路,也没有任何活动场所和休闲健身设施。一到晚上,村里就黑漆漆的,村民没有任何娱乐活动。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下,召马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泥巴路变成水泥路,建起停车场、篮球场、文化室,增设一批健身设施,村里大榕树下还设立老爸茶座和棋牌桌,夜晚,一盏盏路灯准时亮起,“如今在村里生活,基础设施便利,环境优美,十分惬意。”
据介绍,通过不断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扮靓了乡村的“颜值”,一方面缩小了城乡差距,让广大农村群众能够共享发展成果,提升群众的获得感。
乡间道路平整宽敞、农家小院干净敞亮、墙画和雕塑妙趣横生……漫步龙华区遵谭镇东谭村委会卜创村,时光被拉得悠长,一幅美丽乡村画卷在眼前舒展。
遵谭镇东谭村委会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韦国庆介绍,近年来,东谭村委会卜创村因地制宜开展人居环境整治,通过责任到人、划片包干方式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对全村的道路进行路面硬化、加宽,修上挡土墙,并沿墙铺上平砖,便于人们坐下休息。同时,劝导村民对家禽进行圈养,避免散养家禽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如今,卜创村村容村貌发生极大改变。
“以前道路坑坑洼洼,乱堆放现象很多,如今路面平坦开阔、宅前屋后干净整洁,村容村貌实现大变样。”卜创村村民郑海兰阿婆在大榕树下和老姐妹开心地聊天,娃娃们嬉笑打闹,“你看那边的公厕,以前又小又旧,重新修建后干净宽敞,比很多景点的公厕还要好。”
不断变美的村容村貌、越来越畅通的道路、逐渐完善的活动场所……近年来,海口积极推进自然村道路硬化、路灯、文化室、篮球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如今,全市已实现100%自然村通硬化路,农村地区的文化室、篮球场等活动场地不断完善,农村地区的厕所改造工程进度不断加快。
秀英区石山镇昌道村,颇具特色的文化墙。记者 石中华 摄
提振乡村“精气神”
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不仅扮靓了乡村“容颜”,也为凝聚村民合力注入了强劲动力。
1月5日,琼山区旧州镇光明村委会禄马村,村民黄玉琴正在新修建的禄马井洗衣池边洗衣服。去年来,该村在乡村振兴工作队的牵头下,利用乡村振兴专项资金8000元,发动全村村民筹资16万元改建了禄马古井。
“村里所有人劲往一处使,除了每家每户出人工参与古井改造,有的村民还主动让出土地。”禄马村村民小组长吴德发指着新修好的禄马古井说,在村民的共同努力下,禄马古井在原有的3个蓄水池基础上扩大了水池面积,并建造了1个游泳池和3个洗衣、洗菜池,通过不同管道将水进行分流,做到不同水池均有干净活水,满足村里不同群体的用水需求,“筹集资金期间,一些其他村的村民也主动参与,为禄马古井改造贡献力量。这让我们十分感动,感受到了大家团结一心的奋斗合力。”
在海口,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积极推动着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了广大农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琼山区红旗镇本立村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提升,村民带着小朋友开心玩耍。记者 康登淋 摄
主题活动、政策理论宣讲、手工制作、科学小实验……1月6日,在秀英区石山镇施茶村委会博抚村,一场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接力开展。“通过开展乡村新闻广播、四点半课堂、国画课堂等常规志愿服务活动,及慰问孤寡老人活动、安全知识小课堂、爱心义诊等志愿服务活动,使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日渐深入人心,赢得群众的一致好评。”施茶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者王春香介绍,该站配套有志愿服务施茶驿站、国学馆、文明大讲堂、实践大舞台、阅览室、议事厅等功能场所。
如今,村民的文化生活随着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立日渐丰富。“我们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垃圾分类宣传、种植技术授课等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引领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施茶村委会党委委员王吕州表示,他们通过强化资源整合和功能融合,进一步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营造共同参与的浓厚氛围,不断增强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水井改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海口农村地区,日臻完善的基础设施在推动乡村“颜值”提升的同时,也提振了乡村“精气神”,引领乡风文明,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龙华区遵谭镇卜创村,绿荫道两侧排列着五颜六色的轮胎,充满文艺气息。记者 康登淋 摄
激发乡村产业活力
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自信心,激活了乡村产业发展活力。
冬日濛濛细雨中,走进美兰区灵山镇仲恺村,蜿蜒的村道整洁如新,白墙黛瓦分外别致,古朴的村居既沉淀着历史韵味,又焕发着勃勃生机。“以前村道都是土路,晴天易起扬尘,雨天处处泥泞,没想到这座老村庄还有‘新生’的一天。”仲恺村村民吴清桂说。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仲恺村因地制宜重新规划村道,铺上平整的沥青,在紧邻江东大道一侧新建出入口。针对困扰村民多年的积水问题,去年4月底,该村规划新建7200多米的排污排水管道接入市政管网,计划今年初实现整村完工。
“仲恺村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革命老村,丰富的历史底蕴是我们发展红色主题旅游产业的独特优势。”仲恺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陈健介绍,该村充分利用农民协会旧址、仲恺礼堂、村史馆、民俗文化馆等资源,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创新利用仲恺小学外墙,绘制母瑞山革命根据地、革命先烈故事等红色元素画作,吸引了众多市民游客前来游览,曾经的“贫困村”,如今摇身变成闻名的红色旅游胜地。
近年来,海口着力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推动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等新产业新业态不断丰富,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在秀英区,石山镇昌道村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和文化风情,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产业。如今,该村吸引了多家企业入驻,通过打造秀里民宿、火山南药园、雅趣学堂等项目,带动当地产业发展。“产业园借鉴火山石斛园发展经验,采用‘龙头企业 合作社 农户’模式,让村民可以在家门口上班,并能获得利润分成。目前,项目开发带动了当地70名农民就业。”海南农馨火山南药科技产业园相关负责人介绍。
“我已经在产业园工作5年,除了五险一金,每个月拿到3000多元的工资,还能照顾家里。”1月7日,在海南农馨火山南药科技产业园,平时主要负责石斛园打理的村民陈皇恩告诉记者,乡村居住环境越来越好,处处充满机遇。
此外,昌道村引入企业打造的秀里民宿总投资600余万元,采取“社会资本 闲置资源”的发展模式,与昌道村村民进行合作,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乡村旅游、民宿产业……如今,农村群众依托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推动产业创新发展,一幅产业发展生动画卷正在海口徐徐铺开。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pg电子官网的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