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你的朋友圈有没有被一则消息刷屏?
“喝咖啡=致癌”
就是你知道的那个咖啡......
就是你知道的那个癌症......
日前福建省消委会对福州市20家咖啡销售单位的59款现制现售咖啡开展比较试验。均检测出低含量的2a类致癌物,样品涉瑞幸、星巴克......
在本次59款样品中均检测出低含量的2a类致癌物“丙烯酰胺”(目前我国暂未对咖啡中丙烯酰胺有限制性或禁止性规定)。
消息传播之快
一下子引起了众多咖啡迷的恐慌
喝个咖啡,真有那么严重吗?
咱先辟个谣
“喝咖啡=致癌”
假的!!!
大家就要说了,上面不是说了
咖啡中含有潜在致癌物丙烯酰胺
那为什么“喝咖啡=致癌”是假的呢
文章内容太丰富,先来个总结
1、咖啡中确实含有潜在致癌物丙烯酰胺,但不止咖啡有这种物质。
2、油炸食物才是人吃进丙烯酰胺最主要的来源,油炸食物更要少吃才是真。
3、咖啡里虽含有丙烯酰胺,但以正常人喝咖啡的量,远远达不到致癌的程度。
——咖啡还是可以喝的!
这就给你梳理来龙去脉。
首先,带大家了解一下
丙烯酰胺是什么?
在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四类致癌物中,丙烯酰胺属于2a类致癌物,也就是对人类致癌作用证据有限,对实验动物致癌证据充分。
大量动物试验表明,丙烯酰胺具有致癌性,能够造成神经系统损伤。很多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丙烯酰胺与肾癌、子宫内膜癌、头颈部肿瘤有关,不过这些致癌性也只是“疑似”。
丙烯酰胺是怎么产生的?
丙烯酰胺主要是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产生,食物中的还原糖(碳水化合物)与蛋白质的水解产物氨基酸(主要是天冬酰胺)受热时,会发生称之为美拉德的复杂化学反应,丙烯酰胺由此而形成。
哪些食物容易产生丙烯酰胺?
依据美拉德反应的原理,只要食材含碳水化合物(如糖类、淀粉)和蛋白质较多,高温加工(120℃~185℃)时就会发生美拉德反应,并产生丙烯酰胺。因此采用煎、炸、烤的食物,如咖啡、薯条、油条、面包、麻花、饼干、薯片、各类烧烤等大量食物都可能含有丙烯酰胺,加工后颜色变化越大,如颜色发黄、呈褐色、变焦的食物,丙烯酰胺的含量就越高。
·凡注明来源为“海口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等作品,pg电子官网的版权均属海口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邮箱:jb66822333@126.com